•华北在线

《大大的岛,小小的海》/ 斯日古楞

发表时间:2023-12-04 18:17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图片5.png


《大大的岛,小小的海》


斯日古楞


这样写是不是有点悖论。明明是大大的海洋,小小的岛屿呀。这里面出现了一个插曲。几天前的晚间,我自言自语道要写这么一个题目下的文章,并随口一说。几秒钟后,我的小外孙就接了话,高声说“大大的岛,小小的海”。我一怔,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与我刚才提到的题目的对应。进尔一想,小朋友所指逻辑形式上也能成立。如果简单的表述海洋与岛的关系,那当然是海大岛小了。但若加以其它,比如从地理环境层面说海,再从社会人文层面上说岛,完全能让海洋平面化,视为小。那岛屿在社会学范畴上说,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当视为大。这也没有什么不妥。

我为什么要先论这一个,那是因为我想把哈斯乌拉先生的新书《醒梦天涯》中的“岛屿篇”整合在一起,来品读来评价。

记得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记得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就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一带一路。这是面对世界,中国之棋该如何布局的根本之举,关键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之道路怎么走。哈斯乌拉先生游记专著《醒梦天涯》中的域外部分,恰恰书写记录了外国的人文。我特意选择了新西兰、马尔代夫、巴厘岛以读后感来说说我的体会。我们国家也是海洋大国,岛屿星罗棋布,最大的当数台湾宝岛和海南岛。哈老师书中也有关于台湾岛的叙述,既然是从岛的角度出发,那我也有一番耕读,并加以比较。合适与否,我未另想。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能有更多的机会踏入异域他邦,漂洋过海,当然多数都是选择航空路线。出国热是不是热起来了,每一个人都心中有数。走出国门,知道了什么是时差,什么是风景,什么是宗教信仰,什么是习俗社风。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比一下,何为感概,何为感融,何为感受。哈斯乌拉先生几篇“岛屿”文章,娓娓道来,似乎是从海洋深处捧起一粒粒珍珠,让我们一起欣赏并收藏。

他在澳新之旅一文中说“从黄金海岸我们飞到新西兰的奥克兰”。作家首先体验的是“现在是八点半钟,我们家乡应该是四点多钟”。这个是旅行者的第一体验,所以有一个导时差的问题。作者在此有一笔散文化的书写:“新西兰奥克兰的太阳比家乡要提前升起四个小时,此时家乡的人们还在酣睡当中。”接着他又将联想拉回,用现场感表述了旅行者的体验,“这是到奥克兰的第一个早晨,此时阳光灿烂,是个非常美好的早晨,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清晰,非常辽阔”。读到此处,我就想到了我们内蒙古草原,东西跨度下,当东边海拉尔进入夜幕星河时,那西边的额济纳旗人们才是黄昏嬉酒开始,也许居延海的落日余晖正在景色宜人的氛围。这样的对比一下游记就活了起来。然后笔下流出三个非常。这就是作者的亲历与体验。我们大多数的游山玩水,仅仅是表象上的发声,啊,太漂亮了,哇,太美了,仅此而已。这样的表述,又如何赋予文学内涵。而哈斯乌拉先生连续三个“非常”的出现,是有感而发。因为这美好、这清晰、这辽阔,都是有比对的,心中有了参照,美好,清晰,辽阔才能是自己独有的。

旅行者的旅不同于游玩的界别,在“新西兰岛”上就被作家表现的不同于“游”。比如说到“学龄儿童开学典礼进入小学后,父母根本就不需要再买什么学习用品,画画用的画纸、练习册、记号笔、铅笔、圆规、圆珠笔等等学校全部都会给你备好,供你一个学期使用。还有午餐也是由学校来提供的,早上9:00开始上课,下午3:00放学……”这是不是比较,又是不是反思?自然就有了一种引申。再比如“我是学草原建设专业的,我们从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远远没有这实际上的教学更能培养人”,“怎么就不学习新西兰的饲养学呢”。我以为这才是旅行者应该拿出来的“干货”。

行与考是有机统一的,行中考尤其关键。在“马尔代夫”篇中,作家的记录很细很实。“马尔代夫是坐落在印度洋上的一个珊瑚岛国”,“有100多家己开发成度假酒店的小岛,每个岛之间通常距离很远,因此玩儿遍马代所有岛几乎是不可能”,“马尔代夫实行一岛一酒店制,所以去马尔代夫旅游,选岛也就是选酒店”。作家写的这篇文章中,就让我感兴趣的更有这“水屋”——“马尔代夫旅游景点最叫人新奇的是水屋,就是完全在海面上的简易房屋。从海滩通过一个曲桥走进去,向左向右都有一排水上的屋子,是有钢管架支起来的房屋,也就是十几个水屋一排,都是连在一起的,不远处的水屋都必须要走另一座曲桥才能够进入到水屋来,水屋可以从房间直接下到海里,游泳、观鱼都非常方便。”这样的居住环境被文字记载为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有欧洲人称之“最后的天堂”。这是住,那对于餐饮,也有独到的一笔,“最高兴的是早上我们和在草原一样,早餐是烧奶茶。我们带去好多奶粉、奶茶粉,放在电磁锅里熬,就成了我们草原上的奶茶了……最让我们爽心的是,一大早就能看到太阳从海面上升起来。朝霞照在水屋上,照在空旷的海面上,无比壮观,诱人的美丽。”这才是真正的“慢生活”,真可谓逍遥自在,安心安然。哈斯乌拉后来说:“这是一个被称为天堂的地方,细想想确实是像天堂一样,那样肃静,那样宽阔,那样使人心旷神怡。”旅行,能寻得一个静阔、又心怡的去处,这会是多么如意的事情啊。

下面,我读到书中的“巴厘岛”。哈老师写“这里的海滩很长,海水很蓝,海浪很急,沙滩很软”,“海滩上是一个w字母雕塑,两面是各种彩旗,在海风的吹拂中,一种别样的风景”。旅行的作家用别样的目光审美了巴厘岛。他特别写了习俗这一块。比如不要用左手握手,不要用弯曲手指的方式请别人过来,千万不要拍别人的头部,特别是小孩子等等。读到这些,我想起小时候家里老人的教诲。其实在我们蒙古族中,似乎也有一些这方面的礼仪习俗。不能用左手接人家递过来的物品,同时也不能用左手往出递东西。接受礼品或赠予物品要回以物什,不可让对方空手回去。不能用工具类的物件指人,不在长辈面前喝酒,不强劝人饮酒等。也不能逆向(逆时针)转熬包什么的。如此说来,人类文明的交汇,是有共性的,要加以互相理解尊重。要关注一些个性化的特征或特殊。巴厘岛之行,给予了哈斯乌拉先生的启发与思考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他己经给出了回答——“融入地球村需要我们有世界的情怀,这是一种胸襟、胸怀”。这也是他本人的愿望。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应该树立起对自然万物及各民族的一种敬畏之心,并持有足够的尊重呢。我想,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人类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我们的认知与行为都要与之谐和同步。2023.11.21


1.jpg


作者简介:

斯日古楞(李聪颖),1957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苏尼特旗,祖籍科尔沁。蒙古族诗人,高级经济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委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诗歌,散见于《内蒙古日报》,《草原》,《青年文学》,《诗刊》,《星星》,《绿风》,《民族文学》,《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民族报》,《散文诗》,《火花》等,散文见于《中国青年报》,《文艺报》,《人民日报》《文化快报》等,报告文学见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等。出版诗集《多情的草原》《悠远的牧歌》《流泪的太阳》《骑手的回望》《生命时空》《生命草原》(合作),《斯日古楞诗》(汉译蒙古文)以及《斯日古楞诗选》和《敖特尔诗语》等。其中《斯日古楞诗选》曾经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第九届(2008年)“骏马奖”,《敖特尔诗语》于2016年入选全国“骏马奖”提名。诗歌作品曾三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诗歌被选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诗歌卷)《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草原文学《传奇草原》,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文学作品集等。2016年9年 月美国学术出版社英文图书《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精粹》入选作品。近年来,《金融时报》、《金融博览》,《大公报》(香港),《中国日报》(英文版)都有关于作者的专访和作品刊发。《中国金融文化》和《金融文坛》等也有诗歌散文刊发。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收藏。斯日古楞1976年7月开始牧区知识青年插队生活,1978年10月考入中国人民银行西乌珠穆沁旗支行,1984年开始担任旗县支行领导职务,1992年开始担任盟市行副行领导职务,2003年开始担任盟市行正职职务,2015年10月申请批准转任虚职,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作者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主席,现任名誉主席,中国人民银行文联文学创作专业理事。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文章分类: 文学芳草地
分享到:
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