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在线

《诗经·王风·采葛》赏析 / 李淑章

发表时间:2024-06-26 13:12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担任内蒙古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和规范汉字工作的视导员,被聘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成员。

主讲课程: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演讲学”等课程。

主要成就:

先后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及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教育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语文学刊、内蒙古政协等刊物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出版著作:

《文言虚词例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两次印刷,共印16万册)。

《文言短文百篇译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中华赤子佳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演讲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任主编,并撰写三章一节,约十余万字)

《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大辞典》(内蒙古出版社,1998,主编)。他撰写近10万字,该书200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2001年和2003年,呼和浩特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家教系列读物《家长学校读本》共三册,他担任主笔;三册书共55万字左右,他撰写了10万字左右。

2022年,中华书局出版《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全国发行。

获奖记录:

198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

1986年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系统先进教师”;

1990年6月,其作品《演讲学》获中国写作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方十五个城市优秀图书奖。

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同年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李淑章.jpg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2018.6.6


1.jpg


1《诗经·王风·采葛》赏析

李淑章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这首诗是从《诗经·王风》中选出来的。我们先简单谈谈《诗经》是怎样一部书,然后再来说说《诗经》作者及有关他们的故事。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

如果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也叫国风,国,就是地区;风,就是地方民歌的意思;有十五国风,共160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首。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40首。

如果以表现手法为标准来分,则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起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这部书,从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两个方面看,价值最高的是“风”,即地方民歌。

二、有一种说法,认为《诗经》的采集者是尹吉甫。他是黄帝之后裔,周宣王时期的大臣,文武双全。有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说,他不仅仅是采集民歌,而且还亲自创作了不少作品。现在不少地方都找证据,想证明尹吉甫就是他们那里的人。比如,湖北省房县就说他是房县(即房陵)人,理由是房县民间有大量有关尹吉甫的传说故事,更有大量的文物遗迹,他们还发掘出当地民歌,与《诗经》的乐歌非常吻合。此外,河北的南皮县、山西的平遥县、四川的泸州等地,也想证明尹吉甫与他们有密切关系。不过,这一切都还没有定论。一般来说,大家都觉得《诗经》的多数篇章,就如同现在的民歌一样,很难找到真正创作之人。

但是,尹吉甫这个人是有的,而且可以肯定,他对《诗经》的采集与形成是有贡献的。

三、《诗经》的作者是谁,历来就有争论。但,孔子是《诗经》的删改者、编订者,却都认可。《诗经》在先秦时期,是被称为《诗》的,有时也称《诗三百》。西汉时,它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后,才有了《诗经》这个叫法。

至于孔子,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只告诉大家,他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他的故乡是春秋时的鲁国,即现在的山东曲阜。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教学生读的书是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乐、春秋。他教学生的本领是六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术;简称为:礼、乐、射、御、书、数。这里提醒读者:六经有时也叫六艺。


4.jpg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欣赏《采葛》这首诗。

首先,解释几个词。

彼:当那个讲;诗中指采葛、采萧、采艾的那个人。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子可供药用,可制成艾绒灸病。三秋:这里指三个秋季,共九个月。三秋,有时又指一年(如,三冬也指一年),有时专指秋季的三个月。


5.jpg


其次,讲讲诗中的“彼”究竟是什么人。

由于这首诗没写具体人物,所以,它究竟写谁,谁也讲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无须争论的,那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深厚感情的。有人说,这是一首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理由是采葛,是为了织布;采萧,是为了祭祀;采艾,是为了治病。这都是女子干的事啊!但,也有人指出,采葛、采萧、采艾,男子也可以干呀!没有材料可以证明,这些事必须女子来干。况且,即使诗里的采葛、采萧、采艾,说的都是女子所为,你又怎么能断定,作者不是故意借此表达自己对男性友人的思念呢?而且,还可以说是表达女子对女子的思念呀!

所以,这首诗内容之深之广,以及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丰富之生动,都超出人们的一般想象。


6.jpg


再次,讲讲某一个人思念“彼”到了怎样的程度。

这首诗共三章,用的是“复沓”(也就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诗中不少相同的词语是反复出现的。于是,有人就认为这种写法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其实,并不那么简单。下面就具体说说理由。

你看,诗中只说某人思念“彼”,但没有说“彼”对某人的态度。而这种思念又是不断加码的:第一章说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三个月;第二章说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九个月,一下子成了原来的三倍;而第三章说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三年。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先作一番猜测:

1.可以假设“彼”采葛、采萧、采艾,连着走了三天,而某人在这三天里,一次也没见到人家。那么,结果是:头一天见不到,觉得就像过了三个月;第二天见不到,就好像过了九个月;第三天同样还是见不到,却好像过了整整三年。这说明,某人想见到“彼”的迫切程度,是与日俱增的。

2.可以假设“彼”采葛、采萧、采艾后,某人都见到了。按理说,某人应该轻松一点了。可为什么见到了,反而想得更厉害呢?这只能说明,三次见面后,对“彼”的感情更加浓烈了!

3.可以假设这首诗写“彼”采葛、采萧、采艾,都只是一种依托或借代,它其实就是写这个人对那个人的一种崇拜、敬佩、景仰、爱慕的极其深厚的情感。这样看来,这首诗对我们的启发,则至少有以下几点了:

第一点,这首诗可以表达热恋中的男女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也可以表达同性对同性的思念与牵挂。

第二点,不管是哪个人,也不管是哪个国家,能被对方如此牵肠挂肚,这个人、这个国家,必然在某些方面有值得欣赏之处。否则人家是不会那样痴情的。

第三点,朋友之间或者国与国之间的爱慕,也是相互的。如果只是一方情愿而另一方无动于衷,那友谊是绝不会持久的。

所以,如果想让对方念念不忘,那你就应该在德艺等方面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否则,恐怕没有什么人会对你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