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大风歌》赏析 / 李淑章发表时间:2024-07-01 21:35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担任内蒙古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和规范汉字工作的视导员,被聘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成员。 主讲课程: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演讲学”等课程。 主要成就: 先后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及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教育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语文学刊、内蒙古政协等刊物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出版著作: 《文言虚词例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两次印刷,共印16万册)。 《文言短文百篇译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中华赤子佳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演讲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任主编,并撰写三章一节,约十余万字) 《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大辞典》(内蒙古出版社,1998,主编)。他撰写近10万字,该书200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2001年和2003年,呼和浩特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家教系列读物《家长学校读本》共三册,他担任主笔;三册书共55万字左右,他撰写了10万字左右。 2022年,中华书局出版《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全国发行。 获奖记录: 198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 1986年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系统先进教师”; 1990年6月,其作品《演讲学》获中国写作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方十五个城市优秀图书奖。 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同年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2018.6.6 刘邦的《大风歌》赏析 李淑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公元前256 年—前 195 年),就是汉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他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大风歌》是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他打败项羽又平定了黥布之后,路过他的家乡沛县时所作。前两句充满了一种霸气,但最后一句却流露出他对天下尚不安定的担心。下面先讲有关刘邦的三个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大风歌》这首诗。 第一个是两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1.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只称刘邦的父亲为“太公”,称其母亲为“媪”。后人根据这个记载,就断定刘邦出生于农家。《史记》里还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刘邦的母亲一次在湖边睡着了,刘邦的父亲出去找她;走到湖边时,发现有一条龙正趴在她身上。结果,回家后她就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刘邦;还说刘邦长得“隆准而龙颜”,就是高鼻梁,面部有点像龙的样子。 2. 刘邦曾经当过亭长(据说就是管十里以内的乡间小官,主要负责治安)。一次,他奉命押送一批刑徒去骊山服劳役,结果半路上很多人逃跑了;刘邦任其逃跑,也不去追赶。但有十几个人不愿意丢下他一个人,表示愿意跟他一起逃亡。他们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有条大蛇拦路,大家无法前进。这时,刘邦分开众人独自迎着那蛇走过去;只见他手起剑落,那蛇被拦腰砍成两截儿。又走不远,他们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啼哭,问原因,她说:她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却在路边被赤帝的儿子杀了。 你看,这两个故事显然是刘邦当皇帝后人们编造的;目的是要人们相信刘邦是真龙天子,他当皇帝是天意 ! 第二个是鸿门宴的故事。刘邦同秦国的军队作战时,首先攻占了咸阳,同时守住函谷关,企图称王。项羽得知后,觉得刘邦抢了他的头功,非常生气。于是仗着自己兵多将广,就带领40 万大军驻扎在鸿门,准备一举消灭刘邦。当时,刘邦只有10 万人马,如果与项羽对抗,必然是一败涂地。于是聪明的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意见,立刻亲自到鸿门求见项羽,说了下面一些意思的话:他派军队把守函谷关,不是不让项羽进来,恰恰相反,正是等着项羽来接管的;只是因为事情太多,加之路途遥远,未能及时报告,还请将军恕罪。项羽信以为真,不仅没有杀他,还摆下酒宴招待他。但是,按照项羽和他的谋臣范增原来的意思,是要杀掉刘邦的。结果,由于刘邦一番请罪的话,使得项羽改变了主意。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的灵活机动与深谋远虑,也可以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与目光短浅。 第三个是刘邦善于用人的故事。刘邦战胜项羽后,曾在洛阳大摆酒宴,他趁着酒兴问他的部下:“各位王侯将领都说说,我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他的部下都讲了各自的看法。刘邦听后,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军帐内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领千军万马,打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但这三位豪杰,我都能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范增给他出谋划策却不利用,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部下们听了,没有一个不服气的。 现在我们解释几个词语:1. 威:威望,权威。2. 加:施加。3. 四方:指国家。 最后,赏析这首诗。 第一句诗是“大风起兮云飞扬”。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写他回故乡时的天气情况的。其实,这句诗正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展现了秦末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的形势。我们从这句诗里,似乎可以听到陈胜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仿佛可以听到项羽“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当然,更能够感受到刘邦这位胜利的英雄在狂风暴雨中、在惊涛骇浪里的奋斗精神,以及终于横扫天下的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句诗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句诗承接第一句,写出刘邦在血雨腥风中,身经百战,终于战胜了所有对手,特别能逼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走投无路,最终自刎于垓下。现在刘邦夺得了天下,以皇帝的身份荣归故里,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势与力量呀!诗中一个“威”字,使读者似乎觉得刘邦才是“拔山盖世”的英雄;而其中的“海内”一词,更使读者好像看到了刘邦所统治的天下是何等的无边无垠呀!至于“归故乡”三个字所包含的那种复杂的思想与情感,恐怕连刘邦自己也无法表达出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其内中所包含的,绝无“得意忘形”这样的意思。 第三句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有一个成语叫“衣锦还乡”,有些人说这个成语即源于《大风歌》,而且赋予这个成语一种贬义,好像说刘邦当年“归故乡”就是忘乎所以与得意洋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看,这首诗里哪一句表现了刘邦的忘乎所以与得意洋洋呢?恰恰相反,这首诗最令人敬佩的地方,恐怕正是刘邦这位开国之君既不同于项羽的刚愎自用,也不同于秦始皇的追求长生不老。他没有沉浸在“威加海内”的歌舞之中,也没有陶醉在“归故乡”的欢呼声里。他清醒地知道,现在如果稍有不慎,这个天下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所以,我认为,最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句,乃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这句写得最精彩,而且最能表达刘邦高瞻远瞩的胸怀与居安思危的思想。因为他深深地懂得,秦始皇的天下只传了两代就灰飞烟灭了;他也清楚地知道,当年威震天下被世人称作“盖世英雄”的项羽,只称霸了几年也不免“别姬”的悲惨结局。 刘邦当然希望他的江山能够世代相传,可是,他环顾海内,不安因素太多太多,内忧外患非常严重。如果没有真正能够安内御外的“猛士”,他得到的“海内”“四方”,其结果也必然会与他们一样!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这样写道:“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读了这段话,读者也许会同意我的分析! 所以,我觉得《大风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对任何一位读者都会有很大很多的启发;其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绝对不同凡响;如果用“表达了刘邦重返故乡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这样的语句来概括这首诗的内涵与情感,那简直是对作者的亵渎。 我的文章也至此打住,因为我怕再写下去,有好多人会来嘲笑的!
文章分类:
文学芳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