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在线

《回望》/ 斯日古楞

发表时间:2023-12-01 09:36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微信图片_20230823205448.jpg


《回望》

文:斯日古楞


从头说起,我是一位老银行工作者。1978年10月考入中国人民银行西乌珠穆沁旗支行,到2017年8月退休,算是春秋四十载吧。当时,在一个地方只有这么一家银行。现在金融体系与银行机构又是一个怎样的格局,不用说,谁都一目了然。我这里开启创作文学作品,特别是写诗的“回望”,在当时,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当然也不能就此下结论,正如我曾经被中国人民银行选为文联写作专业理士,被选为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主席,而且是首届首任主席,也曾经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理士,站在金融系统层面上看,这样的机遇,是不是对我文学创作的认定与褒奖。也是鞭策与鼓励。

说到诗歌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先是《锡林郭勒盟日报》锡林河副刊发表,在锡盟文联《锡林郭勒》发表。接着探头于《内蒙古日报》《草原》月刊等等。到1987年就有了走出去的㾗迹,在《青年文学》《火花》《中国青年报》,还有新疆的、山西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而后进入到《星星》《绿风》《民族文学》《散文诗》《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文艺报》等等。还有一些中国作家协会的内蒙古文联作协的选编本。甚至是某知名大学组织翻译,以英文在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书,专门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集子。就这样经历着加入内蒙古作家协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三次荣获内蒙古文学艺术“索龙嘎”奖项,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诗学的道路上还走进了索龙嘎文学奖评审,中国工商银行系统全国文学征文活动评审,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全国职工文学征文评审。走进了鲁迅文学院的文学研修班,中国作家协会重走长征路,红25军线路的采风,这样的一系列重要活动。我的诗歌创作成果得以被香港《大公报》、《中国日报》(英文版)、《金融博览》杂志社等记者采访、刊发。这是一个过程,我认为诗就是原动力,同时我也认识到诗学是无止尽的。诗,是不朽的。当然,现在我写诗并不多了,发表的更是微乎其微。一个原因,工作上退休下来,诗歌创作方面也没有那么大的冲力与激情了。不过,这不会影响学诗中的阅读,不会影响阅读中的思考,也不会影响思考中的一些探索。时不时写下三五行或七八句。到了这个时候,我认为是在诗歌中生活,换句话说,是生活在诗里。我的生命恐怕与诗歌己经成了一个有机体。我想用“安答”表示,对,我们是安答一样的兄弟。

诗歌写作的路是如何走的,应该是不由自主的,自然而然的顺序迈步前行。当然是在尊重草原,敬重自然的把握下书写。2016年中国金融出版社为我出版发行了散文随笔集《一条圣洁的河》和诗集《一匹梦中的马》。这也是从一个角度展现我的创作理念。

今天凌晨四点钟,我醒来的写下了《一个人行走在草原》

一个人,行走在草原上/还有一匹马或者一辆勒勒车/一条浪迹着的道路/省略了时间的长或者短/他独行,一个独行的牧人/在这寂静的苍茫里/令人感觉窒息般的孤单/他是多么孤单啊,但/这孤单不等同于孤独/一个行走在草原上的人/前方,也就是前程的里面/隐含着一个敖特尔,一座蒙古包/以及一碗热乎的奶茶/一支闪闪烁烁的灯

这是我的诗学以来,笔下的最新一首诗。但以来之下的哪些,我认为并没有走远。我记得1982年的《假如还给我少年》:“假如还给我少年,我仍执着的追逐我的春天,在蒲公英和马莲之间,点一眼吟歌的泉”。这是我早期的作品的起点,也是我的诗之初心。在这首诗的引导下,我后来创作并出版了诗集《假如还给我少年》、《悠远的牧歌》、《流泪的太阳》、《骑手的回望》等等。这些诗中有我写的《鹰的图腾》(1987年刊发《青年文学第8期)。诗中有一句“纵然有一天坠落苍天,灵魂也能撑起一架,从不幸中崛起的大山”。我借着鹰抒发自己对草原,对民族,对生活的感叹。这样的诗,现在看抒情性重了一点,但在那个时代中,这样的写法不失为诗的特征。就是现在诗歌仍然离不开必要的抒情,只是手法有所改变。后来,我在对草原的自然写作中开始探索诗,环境,生态等等——“在故乡的大地上/我用生命的全部意义/为你宣示无尽的绿色的活动/我只是想/成为故乡的一片草地”。我这样想着,有很多的时候,一边想一边流泪。有朋友曾经问,你为什么写流泪的太阳?这不就是我最好的回答吗。于是,我一口气创作了“乌珠穆沁长调系列”,写下获索龙嘎奖之一的《额尔古纳》,写下并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的《胡杨》。人们对胡杨的认识仅仅在空喊的“三个”一千年,我给它一种认知提升,我的这首诗是这样开始的:他们用了一千年的时间/坚守着自己/他们,又用了/一千年的时间/重复着自己的坚守/他们再用一千年的时间/来完成这种坚守…

在诗中,我着重突出了“坚守”,用了三个坚守,这就是胡杨精神。这也是当下所表达的北疆文化的一种诗的用意。胡杨是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的牧民也是这样的。内在的东西是“坚守”,这种坚守是宝贵的、精髓的、永远的。所以我的乌珠穆沁长调系列中,悠然写下《游牧》《敖包》《祭火》《部落》《野马》《大雪》等等。我想让我的诗有风格,有品质,也更有内涵。这种尝试也在全国骏马奖颁奖晚会上得以彰显。隆重的骏马奖颁奖典礼上,第一次把获奖作者的作品做为节目搬上舞台,我是获第一殊荣的作者诗人。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北方的性格》等两首诗被演员朗诵表演,我热泪盈眶。后来,我还在甜甜的回味中想着这是一种偶遇呢,还是必然。不过我深信是前者。

诗学的路是漫长的,我从十四五岁初中时期朗诵《西去列车的窗口》《信天游》《团泊洼农场》,到十六七岁高中时代朗诵《雷锋之歌》《黄山松》《列宁》等大量诗歌,这只是学习过程,也是打了一个基础,其实就是对诗歌的爱好与探秘。由此进入写诗以后能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追寻,就是坚守。几十年后的今天,诗坛盛大,诗界繁华。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读与写兼顾。更多的还是想,思考诗歌的道路将会怎样延续,扩展。最后我想留下一首小诗,以期交流,也是思考。

那么多诗人

进入了沼泽地

那么多诗人

左右无道

前后无路

曾经读过写过的诗

都是负重前行

天色渐加朦胧

双脚己无力

恍惚看见高峰耸立

也可能就是悬崖

悬着诗

也悬着诗人

前行,十有八九

悬空

——《沼泽地》·2023.11.26晨


1.jpg


作者简介:

斯日古楞(李聪颖),1957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苏尼特旗,祖籍科尔沁。蒙古族诗人,高级经济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委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诗歌,散见于《内蒙古日报》,《草原》,《青年文学》,《诗刊》,《星星》,《绿风》,《民族文学》,《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民族报》,《散文诗》,《火花》等,散文见于《中国青年报》,《文艺报》,《人民日报》《文化快报》等,报告文学见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等。出版诗集《多情的草原》《悠远的牧歌》《流泪的太阳》《骑手的回望》《生命时空》《生命草原》(合作),《斯日古楞诗》(汉译蒙古文)以及《斯日古楞诗选》和《敖特尔诗语》等。其中《斯日古楞诗选》曾经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第九届(2008年)“骏马奖”,《敖特尔诗语》于2016年入选全国“骏马奖”提名。诗歌作品曾三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诗歌被选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诗歌卷)《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草原文学《传奇草原》,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文学作品集等。2016年9年 月美国学术出版社英文图书《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精粹》入选作品。近年来,《金融时报》、《金融博览》,《大公报》(香港),《中国日报》(英文版)都有关于作者的专访和作品刊发。《中国金融文化》和《金融文坛》等也有诗歌散文刊发。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收藏。斯日古楞1976年7月开始牧区知识青年插队生活,1978年10月考入中国人民银行西乌珠穆沁旗支行,1984年开始担任旗县支行领导职务,1992年开始担任盟市行副行领导职务,2003年开始担任盟市行正职职务,2015年10月申请批准转任虚职,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作者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主席,现任名誉主席,中国人民银行文联文学创作专业理事。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