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红色征程.缅怀致敬前行——内蒙古延安精神研究会赴包头革命活动旧址学习培训发表时间:2020-05-25 16:31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回望,是为了更好地铭记。近日,在云照光会长的倡议下,内蒙古延安精神研究会暨内蒙古延安民族学院校友会(内蒙古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该协会成员大部分是由早年同乌兰夫同志一起参加革命的内蒙古革命志士及英烈后代、抗日战争时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土默特旗革命青年及其后代,以及1947年参与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和自治区内蒙古建设的老同志们的后代所组成)组织内蒙古早年追随乌兰夫进行革命牺牲的烈士后代和抗战时期投身延安的部分老同志的后代前往“王若飞纪念馆”和“包头召”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学习培训,在回望红色征程的同时,再一次缅怀先烈,致敬内蒙古的革命先驱,增强了理想信念和前行的勇气方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学习参观团一行30个人早上八点出发,上午十点多到了“王若飞纪念馆,据介绍这里原称“泰安客栈”座落于包头市东河区通顺街3号。原是一座四合院落,东西长42.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1836.1平方米,共有房间28间。纪念馆现占地面积552.79平方米,共有房间6间,其中正房4间为展厅,东西房各一间为接待室和办公室。院内新添已故国家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乌兰夫为“四·八”烈士题词的石刻碑廊及王若飞半身雕像和王若飞生前的题词碑刻。纪念馆常年展出革命文物20余件,珍贵图片260余张,纪念性报刊书籍100余份……这里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王若飞同志光辉的革命生涯,听完解说员的介绍,大家对那段历史和王若飞的事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烈士多松年的后人云国华看到自己家的革命前辈的照片后,也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展板上没有的多松年和王若飞当年的革命活动,他说到“1927年4月多松年去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中共北方区委遭到严重破坏,李大钊等19人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总书记陈独秀为了恢复北方党组织,临时安排找多松年谈话,要求他回去恢复北方党组织,当时王若飞是中央秘书厅主任做的记录,在《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文献中有记载……”大家听完介绍又在标志着1931年时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书记(西北工委特派员)的王若飞在内蒙古从事革命活动时的秘密场所——“泰安客栈”门前合影留念。 王若飞的纪念馆泰安客栈,王若飞同志就是于1931年11月21日在泰安客栈3号房间被捕的,后死于飞机失事。王若飞的一生有数不尽的光辉事迹,光是展室就有三间,里面陈列着各种图片和有关王若飞光辉事迹的文字。 1931年9月的一天,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正在美岱召召集农会会员研究土默川地区的斗争形势和农会工作。突然接到李森的通知,让他赶赴包头泰安客栈与共产国际派来的同志接头。乌兰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惊喜,让富仁继续主持会议,他马上和李森乘火车前往包头。 下了火车,天已黄昏。乌兰夫与李森走小胡同来到了坐落于福成元巷的泰安客栈。进入2号房间,乌兰夫看到一位穿着长袍马褂的阔老板等在那里,仔细一看,这位同志竟然是王若飞。一句“王若飞同志”正要出口,王若飞向他使了个眼色,乌兰夫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当晚,乌兰夫悄悄留在了王若飞同志的房间里,两人睡在一铺炕上谈了整整一夜。王若飞告诉乌兰夫,他是奉共产国际东方部的指示,回国担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组建中共西北特委,开展西北五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绥远)的农民解放斗争和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西北特委的主要任务是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的总方针下,贯彻民族解放的原则,实行民族革命和民族自决;组织西北各级党组织,领导西北地区农民反对帝国主义屠杀、国民党军阀压迫与地主剥削的斗争,逐步实行土地革命;以宁夏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组织游击队,逐步建立红军。目前主要工作是打通西北路线。 接着,乌兰夫向王若飞同志汇报了回国两年来培养干部、发展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农会以及开展反抗“锅厘税”斗争等方面的情况。听完乌兰夫的汇报,王若飞同志非常满意。在听到西蒙工委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选送了几十名蒙古族青年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时,他指出,头两批选送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去学习的蒙古族青年,虽然出身都很好,政治上也可靠,可是文化水平太低,有些人根本不识字,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希望西蒙工委今后注意吸收进步知识分子进行培养。王若飞的话使乌兰夫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回想到西蒙工委在培养干部过程中,确实只注重了出身可靠这一点,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 王若飞告诉乌兰夫,这次经过这里要办三件事。一是在绥远地区党组织中贯彻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因为“九一八”事变刚刚爆发不久,党中央先后发出《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等,号召各地组织群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为此,王若飞提出写一份“告土默特旗蒙民书”,发动土默特旗的各族群众抗日。第二件事是在绥远地区成立一个党的外围组织,两人商量后,决定这个组织的名称为“平民革命党”。三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在包头建立一个国际交通总站,负责中共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同时转送由苏蒙回国工作和赴苏蒙学习的同志。并指定由乌兰夫担任国际交通总站的站长。 离开泰安客栈后,乌兰夫来到“老一团”找到廉仲,把成立国际交通总站的任务告诉了他。两人商量后,决定把廉仲住的两间土房改造一下,开个麻铺做掩护,作为国际交通总站的活动据点。随后,乌兰夫换了身生意人的装束再次来到了泰安客栈把与廉仲研究的结果向王若飞做了汇报。王若飞听后表示同意。同时,提出让乌兰夫召集在包头地区工作的同志开个会,他要同大家见见面。为安全起见,王若飞同意了乌兰夫的建议,到会场后只坐在一旁听大家的发言,不能暴露身份。乌兰夫准备起身离开时,王若飞拿出几张烟盒里的薄纸片,上面是他起草的《内蒙古平民革命党宣言》,让乌兰夫带回去看看,提提意见。 四五天后,乌兰夫按照王若飞的要求,在绥西宾馆包了3桌饭,秘密召集在包头地区工作的20多位同志来聚餐,大家一边吃一边低声讨论包头地区的斗争情况。当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黄掌柜”,直到王若飞被捕后,当天参加就餐的同志才恍然大悟,原来“黄掌柜”是王若飞同志。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西蒙工委按照王若飞同志的指示,深入包头郊区、土默特旗农村、山区,进一步发动群众,继续开展反锅厘税斗争。为了进一步推动绥远地区的斗争,乌兰夫根据王若飞同志的意见,起草了一份《告土默特旗蒙民书》,号召蒙古族群众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大汉族主义压迫,反对重税盘剥等。由地下党员和农会会员在包头街头和广大农村中秘密传播散发。在王若飞同志的领导下,绥远地区的革命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大约在11月中旬,王若飞同志完成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工作部署后,准备动身去宁夏。乌兰夫让李森准备马匹和路上应用之物,并护送王若飞同志到宁夏。就在王若飞同志去宁夏的当天上午,乌兰夫按照约定,来到泰安客栈,刚走到院内,就感觉情况不对。一个茶房探出头来问他找谁,乌兰夫说是找黄掌柜谈生意,茶房告诉他姓黄的是共产党,昨晚就被抓走了。乌兰夫边说边往外走:“他买了我的大烟土,还没给钱,我得去警察局找他要钱。”出了院门,撒腿钻进了旁边的小胡同。没跑几步就听到后面传来喊叫声,脚步声向他的方向追来,情况非常紧急。这时乌兰夫想起王若飞同志起草的《内蒙古平民革命党宣言》还在自己的衣兜里,如果被敌人抓到,凭这份材料就可以确定自己的身份。他急忙从兜里掏出材料,边跑边往嘴里塞,全部吞进了肚子里。眼看就要被追到了,乌兰夫看到前面有堵矮墙,翻身跳了进去,却踩在了一个鸡窝上,一时间鸡飞狗咬。也惊动了屋子里的主人,乌兰夫趁混乱之机,又翻了道墙才甩掉敌人。 乌兰夫脱险后,匆匆忙忙赶到李森的住处,告诉他王若飞被捕的消息,要求李森立即通知其他党员和革命者赶快转移。接着,乌兰夫又连夜从包头出发,沿着铁路线,先到察素齐,又到把什村等地,告诉联络点的同志们立即通知各农会会员马上转移。 那些日子,为了营救王若飞同志,乌兰夫冒险进城,积极探听消息,想尽了一切办法,有时住在山里,有时在破庙里过夜,缺吃少喝,生活非常艰苦,但他还是一直坚持着,始终不肯放弃。 第一批赴延安参加革命的奇峻山之女奇牡丹(右)和奇文琳(左) 朝克、云国华、李平在自己的祖父照片下合影 中间:李裕智之孙李平 左一:多松年之孙朝克 右一:多松年之孙云国华 多松年烈士之孙朝克、爱娅夫妇 原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秘书长云北峰的夫人奇琳华 和儿子云飞在参观中的照片 革命前辈成少江之子成钢和多松年烈士之孙云国华 下午大家又来到了“包头召”,据了解包头召的汉名福徵寺,蒙语布特苏木,俗称包头召。该庙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包头市区内唯一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5年12月又被包头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头召与包头的历史密不可分。17世纪晚期,当包头还是个小村子的时候,包头召就已经存在,当地蒙古人在这里祭佛敬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走西口的汉人来到包头,不善于耕种的蒙古人把自己的“户口地”出租给汉人,蒙民与汉民相濡以沫,共同建设包头,包头不断壮大,由包头召本是巴氏家族的家庙,是巴氏族人敬佛祭祖的地方,这里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藏传佛教祖师宗喀巴的塑像,还有巴氏家族先人的灵位。包头召主体是藏式结构,但屋脊和飞檐却是汉式的,这种藏汉合璧的庙宇体现了蒙藏汉民族之间团结和文化交融。随着包头的繁荣,包头召的规模不断扩大,召庙以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为中轴,东西各有跨院,每个跨院3栋房,总共近30间。 从左至右依次是:达成义之子巴图, 云成烈之子云奇, 李裕智之孙李平,多松年之孙子朝克, 云北峰之子云飞合影留念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普及教育,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由土默特右翼第六甲参领都格尔札布提议,设立初级半日制小学,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学堂就设在西跨院。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山西省宣布独立。11月9日,归化城外一支200多人的清军起义。义军辗转打到包头城北的黄草洼,与包头同盟会取得了联系。同盟会与清政府驻包五原厅同知樊恩庆谈判,试图兵不血刃占领包头。樊恩庆表示愿意献城,义军和同盟会欢天喜地。12月25日,樊恩庆在包头商会驻地马号大院宴请义军和同盟会,晚八时许,义军和同盟会首领到齐了。随着一声“上菜”,院外伏兵四起,毫无准备的义军首领血溅当场,蒙族同盟会员云亨、巴文峒得回族乡勇队长马善元相救,跳入东院包头召,汉族同盟会员郭鸿霖被捕,其他义军及同盟会员几乎全部遇害。马号事件之后,包头召成了包头城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头召内驻有:土默特旗第六甲办事处,山西督军阎锡山的漠南公司,南海子官渡办事处,蒙民维权组织蒙民生计会,土默特旗第五小学(土默特旗第三小学停办几年后,第五小学建立),冯玉祥的平民扫盲学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东跨院角落里的国民党乌兰察布盟特别区党部,党部的责任人叫李裕智,是一个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对南方来讲,共产党在北方较为薄弱,尤其是塞外草原,没有一个共产党的组织。鉴于这种情况,中共北方局领导人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把目光集中在北平蒙藏学校,因为这里汇集着一批来自草原的蒙古族进步青年。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藏学校学生多松年、李裕智、奎璧、乌兰夫、吉雅泰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批蒙古族共产主义战士。 第一批赴延安参加革命的云成烈之女 云露(右)和云成烈之子云奇(左)、 云巴来(中)合影 第一批赴延安参加革命的云照光之女云小青(右) 与云成烈之女云露(左) 从左至右依次是:云国华(多松年之孙)、 奇琳华(云北峰的夫人)、 李翠刚(原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塔拉之女) 和云飞(云北峰之子)在包头召革命纪念馆留影 第一批赴延安参加革命的云照光之女 云小青(左)、李裕智之孙李平(中) 和第一批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赵俊峰之子 赵剑平(右)合影 决定在内蒙古地区的绥远、热河、察哈尔等地建立四个工作委员会,吉雅泰任绥远工委书记,李裕智任包头工委书记,多松年任察哈尔工委书记,吴子征(乌子贞)在赤峰、喀喇沁等地进行革命宣传。李裕智(1901-1927)字若愚,蒙名巴吐尔罄,土默特蒙古人,出生于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南双墙村的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1923年平绥铁路延伸到包头,包头召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往来人员众多,是开展地下工作的理想场所,李裕智看中了包头召。李裕智找到挚友李国祯,李国祯当时担任包头召院内的蒙古族小学校长。李国祯热情地接待了李裕智,并把他安置在包头召东跨院。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由北洋军阀控制,国民党是第一大党,李裕智没有公开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而是以国民党身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为了便于工作,李裕智在包头召东跨院挂出了“国民党乌兰察布盟特别区党部”的木牌。在这块木牌的掩护下,中国共产党包头工作委员会在包头召建立起来,这是包头地区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从此,在党的召唤下,土默川各族儿女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并在革命的熔炉之成百炼成钢,成为内蒙古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包头召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见证了一件件感人的故事。1926年夏,李裕智在包头参与建立了一支军队,著名的“独贵龙”运动领袖旺丹尼玛为总指挥,李裕智任副总指挥兼第一路军、第五路军司令。不久,李裕智又创办了内蒙古军官学校。李裕智还积极与冯玉祥接触。1926年底,白云梯杀害了旺丹尼玛,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1927年,国共两党分裂,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白云梯投靠反动政府。白云梯诱迫李裕智把全体共产党员召集起来开会,妄图一网打尽。李裕智严辞拒绝,第二天被秘密枪杀于今天的鄂尔多斯市毛乌素,年仅26岁。李裕智虽然遇害,但一大批共产党员没有暴露,包头召没有暴露。为保存革命力量,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乌兰夫、奎璧、吉雅泰等一批共产党员向共产国际总部苏联和共产国际支部蒙古转移,从此,包头召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情报传递站和共产党人赴共产国际的中转站,为内蒙古的革命事业,乃至中国的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英雄巴增秀的侄子巴建和 (包头召的管委会主任) 和革命前辈云志厚之子云醒海在交谈 作为巴氏家族的成员,巴增秀也是内蒙古的革命前辈,是1939年第一批奔赴延安的22名小八路之一,院子里安放着她的塑像。她在幼年父母相继去世,在姥姥家成长。1933年被叔叔接到包头读书,后转入土默特高等小学。在校,她受到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教育。不久被秘密送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41年6月改名李彤,到武归县政府任建设科员兼作文化和民族工作。1941年冬,奉派到敌我拉锯的井儿沟一带开展工作。此间她走遍几十个村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艰苦条件下为抗日游击队筹集粮、盐、油、鞋,输送军用物资,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掩护伤员休养等。当地群众称她为“女英雄阿拉更”。1942年春,带领群众在一次反扫荡的转移中,由于山路崎岖坎坷,以孕身爬山越岭,不幸跌于岩下,流产失血过多去世。 内蒙古早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任斌的儿子刘沙力 在其母亲和第一批赴延安参加革命的巴增秀姨姨的照片前合影 (其母任斌曾在巴氏家族生活,从那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大家在听取了包头召的负责人、抗日英雄巴增秀的后人巴主任的亲自介绍后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包头召在内蒙古革命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首先是包头革命的始发站和共产党人去共产国际的中转站,还是塞上草原的联络站和情报传递站,更是民族团结的加油站。巴主任还和大家表示一定要不辱使命,多充实革命文物,完善革命资料、宣传好革命先烈的事迹。 抗日英雄巴增秀的侄子巴建和 (包头召的管委会主任) 给大家介绍包头召的革命历史 一天的学习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在回程的路上每个人都在思索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是什么让我们的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换来了我们的今天?答案就是理想信念,也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有了忠贞不渝的信仰,就会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今天它历久弥新同样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会照耀并指引着我们沿着先烈们开创的这条道路永远走下去! 后记: 近年来,研究会已组织过多次调研学习活动。英烈虽逝,精神犹存。聆听红色事迹,感悟战时烽火,追忆峥嵘岁月。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一张张承载历史记忆的图片、一件件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让大家在深切缅怀革命先辈们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共鸣。 烈士功绩照千秋,星星火炬代代传。此次学习培训活动淬炼了大家的党性、本色,铸牢了初心、使命,为大家进补了精神之“钙”,再筑了思想之“魂”。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初心守得更牢、把使命担得更实,以勇于担当的思想自觉、永远奋斗的精神状态做好工作,向党和人民上交一份合格答卷。 作者简介 云露,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公安报》《内蒙古党史》《内蒙古公安》《诗中国》等报刊。多次荣获内蒙古政法委评出的优秀编辑奖。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现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公安系统,被聘为呼和浩特市读书推广形象大使、内蒙古室雅蘭香文诗学社指导老师。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 |